查看原文
其他

记住乡愁:一盘文昌鸡,一座符家宅,半部华侨史

2017-03-24 歌咏 发现海南岛


撰文/摄影:歌咏


在文昌走读,最深的印象是这里椰林浩瀚如海,华侨古宅林立,南洋骑楼悠悠,杰出名士无数。从最初的紫贝到现今的文昌,2200多年的历史变迁、朝代更迭,留下深深的时光印记。


文昌的来历跟古代几位知名皇帝有关,汉武帝时,海南岛被纳入中原统治,因该地盛产紫贝,汉武帝采其名设置紫贝县,这是文昌之始。不过因为战乱,紫贝县跟珠崖郡一样只存在短短几十年时间。直到几百年后,冼夫人上岛征伐,海南岛再次纳入中原统治。



隋炀帝杨广重新在紫贝县故地基础上设置武德县,寓意“以武德治县”。唐高宗李渊年号武德,县名与之相违,改县名为平昌县,寓意“和平昌盛”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,因发现七星岭“天移北斗下南溟”之文脉昌隆地貌,也因当时大唐大军已定南溟,固改平昌县为文昌县,寓意从此“偃武修文”。



文昌人下南洋的风潮


文昌人要有成就,似乎要经历一个"走出海南——>努力奋斗——>才能功成"的过程。这种原因是如何造成的呢?


《民国文昌县志》记载:环疆多白壤,腴田稀罕,民力农。野无旷土,土无旷时。五谷而外,常种薯芋杂粮。滨海则资给采捕,间出商更。


文昌环海大部分土地以沙土为主,土地贫瘠寡收,而且沿海地区海盗横行,造成在人口众多的文昌人生存困难,于是就行成了下南洋打拼谋生的风俗。据资料统计,文昌现在大约有120万的华侨侨居海外50多个国家,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文昌本土人口,而且不少华侨都在外面打拼出了一个新天地,他们在经济、文化、政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



文昌人这种去南洋拼搏谋生的风俗是深入到骨子里的。1936年秋,时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的宋子文回文昌省亲时,对乡亲们的讲话中就提到文昌人的这种精神,他讲道:“琼崖人含辛茹苦,远涉重洋,在异乡异族中,觅求生路的情景,由此表达“我们琼崖人很像欧洲爱尔兰人,在家乡无容身之地,只有向外以血汗换衣食,此种不甘坐以待毙、奋斗冒险的毅力,便是我琼崖人真正魄力”。



因为宋子文的父亲宋耀如就是文昌人坚毅精神的一个标本,所以宋子文对这点感受十分强烈。他赠送一具海南岛帆船的模型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作礼物,所附信件不忘写道:“素闻阁下对船舶之兴趣,谨通过我驻华盛顿公使敬赠海南海上帆船之精确模型一件。此船系在我海关监督之下,按照原物比例精密制成的。广东沿海岛屿之一海南乃吾家祖居之地,岛上民情坚毅,素以乘坐此船海上经商有名,航程远及印度。”



这是文昌人在海外谋生的真实写照。



文昌美食之首:文昌鸡


文昌之美食,最富盛名在于文昌鸡。

海南人“无鸡不成宴”,而文昌鸡乃是海南四大名菜之首,可见文昌鸡在海南人心目评价之高。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潭牛镇天赐村。此村有棵大榕树其树籽富有营养,乡民散养家鸡啄食,能有皮黄且脆,肉嫩且美,骨酥且鲜之功。


食文昌鸡以白切为主,辅以葱油、生抽、青金桔汁、蒜头等配制成的调料,其美味无比。再用煮鸡剩余之汤水煮干饭,这种含有鸡油的干饭配上白切文昌鸡肉,那种美味无法忘怀。海南本地很早前就有专门饭店出售文昌鸡饭,也是文昌人的一种谋生手段。




清代《岭南杂事诗抄》记载:“文昌县属有一种鸡,而若牧肉,味最美。盖割取雄鸡之肾,纳于雌鸡之腹,遂不生卵,亦不司晨,毛羽渐疏,异常肥嫩。以其法于他处试之则不可,故曰文昌鸡。”



文昌鸡出名之始,相传在于明代成化年间,当时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,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给成化皇帝品尝。成化皇帝品尝后称赞道:"鸡出文化之乡,人杰地灵,文化昌盛,鸡亦香甜,真乃文昌鸡也!"文昌鸡由此得名,誉满天下。因成化皇帝赐名文昌鸡,村舍荣光,固改村名为天赐。


文昌鸡之出名,传说还跟宋子文有关,1936年秋宋子文回到文昌认祖归宗,看望家乡父老乡亲。返程时,文昌的乡亲们特地送了文昌特产文昌鸡,让他带回广州。后来品尝到这种鸡肉的人,无不称赞文昌鸡之鲜美。从此,文昌鸡再次名扬天下。文昌鸡也成为海外文昌华侨寄托乡愁的最佳美食。



老家的文昌鸡饭,南洋谋生的手段


近代,文昌鸡还随着文昌人的外出南洋谋生的脚步,传到了东南亚,新加坡最有名美食海南鸡饭就是华侨把文昌鸡做法、吃法带到新加坡发展而成的。



很多文昌人少年时,两手空空,身无一物,就登上赶赴南洋谋生的船,在人生地不熟的番地生活是非常艰难的,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,既要跟土人竞争,又要跟洋人殖民者斗争,生活之始可谓艰辛。华侨中有的人去当船员挣钱,有的在橡胶园打工挣钱,也有的开杂货店挣钱,更有些华侨开鸡饭店为老乡们服务而生存。


文昌鸡饭开遍东南亚,扬名海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。远离故乡,文昌鸡饭就成了华侨们在番地寄托乡愁的最合适之食物。




下南洋成功的榜样:符家宅


文昌人下南洋谋生,有人流落他乡、穷困潦倒,但因华侨们多能吃苦耐劳,工作努力,大部分都能在当地成家立业、生活富裕,更有少部分精英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拼搏,跻身当地工商界、政界,成为影响一方的巨鳄。



文昌华侨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有着眷念一生的故土情结。他们在南洋站稳了脚跟后,想到的是衣锦还乡、造福故土。华侨通常都会带着自己艰苦奋斗获得的资本回到老家,修路建屋、出资建学校,好不风光,引来家乡人的羡慕崇拜。



修建符家宅的三兄弟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。

据流传最广的故事说,大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,文昌符氏三兄弟,大哥符永质、二哥符永潮、三弟符永秩,一起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,他们成就于橡胶行业。发迹后,于1915年雇佣军队运送堆积成山的光银回乡盖房,并从南洋运回名贵黑盐木等建材,聘请南洋技艺精湛的工匠和设计师,历时3年,于1917年建成这座极具南洋风格的民居。



符家宅规模宏大,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,由3栋连体2层瓦顶房和8间横屋组成,共有34个房间,是海南比较传统的三进单横屋式。3间连体的大屋结构相近,均为中间中堂、两边配以卧室的设计,中堂旁残留的半段台阶通往2楼。3间正屋之间的2楼都勾连相通,横跨天井,把院落划分为8个小天井。符家宅以泰国黑盐木和当地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,用文昌本地的优质灰浆粘合,结实的用料也使得老宅历经百年依旧岿然不倒,哪怕榕树、野草在墙体中滋生蔓延。



如今的松树大屋经历百年风雨的沧桑,已经成无人老宅,虽然高墙依然矗立,廊院格局犹存,但已是变成破败不堪的残楼了。


而今,下南洋的风潮已经过去,唯有这深宅大院的存在,留给后来者对那些南洋番客无限的想象。






  END  




〓浏览更多↘↘↘↘↘↘

海南小桂林 | 尖峰岭佛光 | 文昌小澳湾美景 | 火山海岸落日 | 盈滨夕照 | 临高豪华早餐 | 到东水港当个渔民 | 陵水后海隐居 |  黎族活化石纹身 |  中国最早超短裙 | 琼海味道 | 昌道火山古村 | 盐灶村古庙奇人 | 琼台书院浪漫故事 | 海南薏粑做法 | 道教法事行符记录 | 封平约亭穿越古代 | 琼北奇特瘟疫法事 | 澄迈过年那些风俗  | 水巷口辣汤饭





✉图文编制:歌咏(微信:431143),如转载,请标上作者、来源、公众号。

↘关注"发现海南岛"公众号,一起去发现海南人文、美食、秘境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